數年前海關查獲國外進口金紙印上「台灣金紙」檢舉不實,最後卻敗訴,法官同意進口商的理由是「台灣式」金紙,所以獲判無罪。然而原是標榜製造工坊的邊印,卻成為商人口中的型號而非產地也加深消費者辨別的難度,同時這也代表文化的失傳...
據學者考究,東漢時期墓葬品逐漸減少,與絲、帛、紙逐漸替代有著高度關聯。
「漢以來者皆有鎰錢,禱神而用紙錢,則自王嶼始」《唐書.王嶼傳》
唐代祭司王嶼將紙錢引薦給皇帝,正式奠定紙錢敬天謝神的崇高地位。而最早的人用紙鈔〈飛錢〉則到唐憲宗才出現!
而雕版印刷是中國古代偉大發明,更是讓唐代佛教透過經書推廣的重要助力。在道教與民間信仰之中,雕版印刷亦受佛經畫影響,更多用於年畫、神(示馬)與金銀紙之中。
在宋代更是達到興盛,各家金香鋪有各自的創意與製造能力,同時什麼節日要燒化怎樣的金紙也成為一門專業。
逢年過節拜拜是最重要的歲時記億,但曾經的錫箔卻漸漸失傳。而錫箔的使用,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朔到唐朝《冥報記》,
「神鬼所用物皆與人異,為黃金與絹為得通用,然亦不如假者。以黃色塗大錫作金,乙紙為絹帛最為貴上。」唐朝 《冥報記》
這段話寫道,是用黃色顏料塗到錫箔當作金禮獻給神鬼,取代高貴的黃金或絹或絲綢,而這正就是《初一十五 Blessing Day》所堅持傳承的手工刈金!原來我們不以為意的方寸之金,遠從唐朝就開始了!也已經是超過千年的歷史!
正統的手工金紙製程耗時費工,從裁紙、裱錫箔、曬乾再到上金藥、印版畫,過程沒7日也要半個月。
早期台灣還有手作大百壽金(拜神明用)與大百天金(拜天公用),但技術卻已失傳,雕版也不知淪落何方…在台灣當今僅存拜神明用的壽金、刈金與福金,以及拜祖先用的大銀與小銀,實在可惜。
然而到了工業印刷時代,許多的製造過程已大不同,不再用錫箔的很多,貼神明臉上的也有,逐漸失去金紙的意義...
以2000歐姆實測僅得005歐姆,真有能量電阻小
新式金紙粉箔刷在三仙臉上大不敬,而且粉刮了就掉(上面那痕)
竹紙≠幣值,目的助燃且燒了不會臭,灰燼也比較沉不怕風亂吹
看過〈看不見的台灣〉後身為麻瓜也會對於多元多樣的通靈人士抱著更高敬意。而顧客B先生也是一位頗富盛名的命理老師,客人問事時多是神明透過B先生轉達,而B先生事後也不太記得當下說些什麼,但因為神奇而有在台北、台中與企業家之間有好口碑。
但某一次B先生很緊急私訊《初一十五》問你們是不是在賣金紙!?
是阿,發生什麼大事?B先生說因為太上老君丟了幾個訊息,1.找在替人補運賣金紙、2.認識,曾經見過面,但第一時間B先生完全想不起來是要找哪位,因為跟《初一十五》僅有一面之緣而且當下並沒有聊到關於金紙,B先生終於找到實在很開心!也委託《初一十五》提供金禮,讓更多人可開運補運!
太上老君是誰?祂是老子,也是三清道祖之一的道德天尊,在大廟內多可見到。道教相信道家哲人老子是老君的化身,度人無數,又傳下世界經典《道德經》,所以稱老君為道德天尊,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。
民國成立之前,每到初一十五就是官員與百姓到廟裡拜拜的時候,這樣的起源自何時已不可考,但有紀載的周禮就已經有朔望之祭,月亮的圓缺走成農曆,朔望二祭也代表人們的渺小,與對天神的崇敬,祈求國泰民安。
慎重的人會準備花、燭、金、香與貢品在自家佛堂與廟裡拜拜,然而面對環保議題的無孔不入,蠟燭幾乎已少、收鮮花的廟也減少中、燒香也被污名化貼上標籤,而金紙更是初一十五封爐不給燒的廟宇也越來越多...
當信仰文化越來越式微,就得更堅定不移!就像人類學者說的「只有在台灣的廟宇是活的」,為何我們卻很難珍惜自己呢?
而初一與十五,傳統敬拜神明金紙不外乎〈四色金〉或〈五色金〉,四色是大百壽金與壽、刈、福金,無論是拜觀音、關公、媽祖、文昌帝君、財神爺、祖師爺、土地公都可以;而五色金則多一份大百天金,適合去拜天公、三官大帝與三寶佛祖。
《初一十五 Blessing Day》為您嚴選正錫箔金紙,為您求平安、開好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