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月效應,外國的月亮比較「元」?

      璀璨的跨年煙火之後,時序正式進入到了2019年,許多財經報章媒體雜誌開始在訴說一件事,也就是「元月效應」,到底台灣股市有沒有這樣的現象?

      統計在2000年之後,加權、電子、金融指數於元月份的表現,上漲機率分別是58%、63%、58%,平均漲跌幅分別為2.65%、2.64%、3.20%;若把時間縮短為金融海嘯QE改變了市場結構之後,加權、電子、金融指數於元月份的表現,上漲機率拉升至60%、70%、50%,平均漲跌幅分別為-0.1%、0.81%、-2.00%。

      綜合上述統計可看出,元月效應在電子股上較為明顯、金融股則較不顯著。近日透過日盛期貨所編製之市場強度分數表觀察,近期最為強勢的商品為日圓期貨(9.48分)以及黃金期貨(9.31分)。

      在一月三日,美國ISM製造業指數創逾10年以來最大的降幅,和兩年多來的新低,加上蘋果將FY 1Q19(2018/10-2018/12)財測下調5%,引發實體經濟開始下行的疑慮,造成一連串外匯空倉回補,使日圓期貨出現相當大的波動。

        觀察台股方面電子族群似有元月效應這麼一回事,那麼,於我們同在一個地球村的國外指數是否如是?鑒於時區與國人交易習慣的原因,我們挑選了亞、美主要股價指數來做統計,並細分出上半月,關心耶誕買氣能否延續。

       經由統計,上半月份以Nasdaq表現最為突出,上漲機率高達7成,其他指數則表現平平,我們推估總在1月中上旬開展的CES可能為影響因素之一,不過,若把區間拉大至全月份,則四大指數漲跌機率各半,多空沒有哪一方討的到便宜。

      因此,建議投資人可關注股市熱錢的流向,留意中美匯率之間的強弱消長,進而在元月份的股海裡趨吉避凶!     

icon_BackT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