揪出時間小偷的看板管理法:
微軟、Zara、HP……這樣精實流程,免做虛工、省時有餘裕,部屬被動變主動。忙?我就是能得到時間,做自己想做的事
「『Day』,名詞。字義:一段長達24小時的時期,但大部分都被浪費掉。」
──安布羅斯.比爾斯(按: Ambrose Bierce,美國作家、記者)
這一句網路瘋傳的名言,向疲憊不堪的我們保證: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,和那些創業紅人一樣。
然而,我想消除這種剛萌芽的自傲,並且強調:「不見得。」許多企業楷模確實敬業到超乎常人的地步,每週工作100個小時以上,但跟我們這群凡人相比,還是多了一項優勢。或許每天的時間一樣長,但他們掌控時間、管理績效的能力,卻與我們截然不同。
當伊隆.馬斯克(按: Elon Musk,SpaceX 的創辦人,以及特斯拉汽車和PayPal的聯合創辦人)面對太多「進行中工作」(work-in-progress,簡稱WIP,見第一章第一節)時,他有權力授權給別人、降低該工作的優先程度,或乾脆放棄。
當局勢出現變化,使得良好的策略規畫無法跟上組織需求時,雪柔.桑德柏格(Sheryl Sandberg,現任臉書營運長)有辦法立刻改變路線;當傑夫.貝佐斯(Jeff Bezos,亞馬遜創辦人、現任董事長、執行長)面臨優先度衝突時,他不需要透過錯綜複雜的官僚體系,就能釐清處理方向。
當這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時(面對現實吧,它們還滿常發生的),我們面臨的後果,與那群億萬富翁是截然不同的。
那我們該怎麼辦?我們既沒有無限的精力,也沒有龐大的幕僚支援,怎麼把一切該做的事情如期完成,過程中還不會犧牲品質與我們的心智?在一個歌頌生產力、講求一心多用的企業文化當中,該怎麼善用我們的時間與工作流(按: workflow,對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驟之間業務規則的抽象、概括描述),使我們的努力與能量產生最大的影響力?最重要的是,我們如何在完成這些事情之後,還有時間生活?
工作在完成之前,會填滿你所有可用的時間
省下的時間、花掉的時間、浪費的時間。關於時間的對話,其實與談論金錢時非常類似。時間表面上是「免費」,實際上卻是無價的,它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,但無論從個人、團隊或組織的角度來看,我們的時間都永遠不夠。
任何曾經面對繳交期限的人,絕對都能理解帕金森定理(Parkinson's law)──工作在完成之前會不斷的增加、擴大,直到填滿你所有可用的時間為止。捫心自問,你上次在繳交期限的數日、數小時之前,就很有品質的完成工作,是什麼時候?
我們似乎一直在做事,但到底在做什麼事情?為什麼每天忙到半死不活才回家,卻只能對著幾乎沒動到的待辦事項嘆氣?我們失去的時間,就像在洗衣機裡神祕消失的襪子,它們到底跑到哪去了?誰(或什麼)該為我們失去的時間、專注力與精力負責?
想要駕馭或跟上時間,可不是到現代才出現的習俗。史前時代的人類會追蹤月相;蘇美人創造的60進制數字系統,一直沿用至今,1小時除以60等於1分鐘,1分鐘除以60等於1秒鐘;埃及人用方尖碑來計算太陽陰影的長度,但假如天空多雲、或是到了晚上,這種以太陽為基礎的測量方式,就派不上用場了;因此波斯人與希臘人提供了另一套做法—水鐘,以監控水流測量時間推移。
這些古代的計時工具,演變成最早的時程表──何時該種植作物、何時收成、何時該進行交易,以及何時該進行日常儀式,例如吃飯或睡覺。
到了現代,儘管我們享有便利之處,但對許多人來說,時間管理已經變成一場艱辛的戰鬥,是一種耗盡心力、甚至不切實際的目標。
雖然資訊經濟讓我們無時無刻都處於連線狀態,卻也使我們每分每秒都承受著別人的期望;正因為這樣,手機、電郵、視訊會議等科技,本來是要讓生活更便利,卻經常反過來奴役我們。混亂的現代職場加上多到目不暇給的選項,使我們分心、負荷過重;它們默默偷走了我們的時間與專注力,最後妨礙我們的效率。
我們總是比較迷戀複雜的事物,但《揪出時間小偷的看板管理法》中介紹的概念,就跟早期的計時方式一樣,易於實行,而且能取得非凡的成果。天空、太陽、桿子與沙子給予古代人的回饋,都是肉眼可見、並且能實際運用的;而多明妮卡(本書作者)在書中概括的建議也是如此。
我們比較擅長管理看得見的事物,這並不令人意外。如果我們看不見自己的工作內容,就搞不清楚有哪些可行的選項。我們看不見自己的產能,也就無法將產能傳達給別人。結果由於精神負荷過重,壓力隨之而生;壓力加重了我們的工作量,使WIP大幅增加,減損我們專注力、優先度排序、做決策、有品質完成工作的能力,或者根本就無法完成工作。
作者提供的視覺化與限縮WIP策略,使我們更容易理解自己的認知負荷(按:特定工作加在個體認知系統時所產生的負荷量);讓團隊成員的期望變得實際;促進專注力;將工作維持在正軌上;即時揭露問題並加以解決;提供一條明確的道路,讓我們能有品質的完成工作。這些建議都經過精心解釋、且極具洞見,其蘊含的效用絕對不是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