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BBC的經典節目  現代藝術的故事:

這個作品,為什麼這麼貴?那款設計,到底好在哪裡?經典作品來臺,我該怎麼欣賞?本書讓你笑著看懂

有了這故事,難怪這作品這麼貴

  自宮布利希(E.H Gombrich)的經典之作《藝術的故事》The Story of Art到休斯(Robert Hughes)的《新世界的震撼》The Shock of the New,涵蓋現代藝術的藝術史書籍不乏這類精湛作品。我無意而且也無從和這些鉅著一較高下;我只是想提供一點不一樣的:一本從個人角度出發,以說故事的方法呈現,資訊豐富的書。內容依年代從印象主義至當代藝術的故事(但由於篇幅限制,仍無法一一介紹參與各個藝術風潮的所有藝術家)。

  我志在寫一本真實卻生動的書,而不是一本學術著作。裡頭沒有太多注解或冗長的來源出處,而且偶爾我還乘著想像力進入如印象主義畫家相遇的咖啡廳、或者畢卡索主辦的宴會等場景。這些畫面是根據其他人留下的文字紀錄(印象主義畫家的確曾聚集在某一家咖啡廳,而畢卡索也主辦過一場宴會),但其中一些偶然的對話細節則出自我的想像。

  這本書的寫作靈感來自2009年,我在愛丁堡藝術節的一場單人脫口秀表演。當時我為衛報》(The Guardian)寫了一篇文章,研究單人脫口秀(stand-up comedy)技巧如何讓現代藝術更引人入勝而不是讓人退避三舍。為了要證明我這個想法,我報名了一個單人脫口秀的課程,接著在愛丁堡前衛藝術節(Edinburg Fringe)做了一場名為《雙重藝術史》(Double Art History)的演出。結果似乎頗為成功:觀眾偶爾跟著開懷大笑、而且還參與演出,從節目尾聲讓觀眾參與的「成果驗收」表演看來,他們的確學了不少現代藝術。

  不過,我倒是不會想再嘗試單人脫口秀了。我想以記者與傳播從業人員的身分,深入現代藝術的主題。作家大衛.華勒斯(David Foster Wallace)曾將散文寫作比擬為:服務業中一個具備合理智力的人,花時間代替其他人調查他們無暇顧及的事物。我希望某種角度來說,我也能為讀者提供這樣的服務。

  過去10年來,我在奇異迷人的現代藝術世界中的工作經驗,使我受益不少。我擔任泰特美術館媒體部門總監有7年的時間,這期間我拜訪了世界各大美術館,也看了不少避開高觀光客流量、較不知名的收藏。我也曾拜訪藝術家的宅邸、瀏覽有錢人的私人收藏、參訪藝術品修復室、觀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現代藝術拍賣會。我讓自己沉浸在現代藝術中,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略有所知。我要學的還很多,但希望我所學與傳達的內容,能夠稍稍有助於你對現代藝術的了解與賞析。它對我來說已然是生命的無上享受

【作者簡介】

威爾.岡波茲 (Will Gompertz)

  BBC英國廣播公司藝術總編,目前是藝術圈「唯一」曾經以脫口秀方式,講解現代藝術的人。

  岡波茲曾任倫敦泰特美術館媒體總監7年,負責英國最受歡迎的藝術網站Tate Online,以及英國傳閱率最高的藝術雜誌《Tate ETC》。曾為英國《泰晤士報》、《衛報》及《BBC》撰寫藝術專文超過20年。

  2009年岡波茲以現代藝術為題,自編自演單人喜劇脫口秀,於愛丁堡藝術節締造完售票房佳績。紐約《創意》(Creativity)雜誌近年票選岡波茲為全球前50名頂尖創意人士。

【譯者簡介】

陳怡錚

  紐約大學碩士,曾擔任國內小劇場執行製作。譯有《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紐約》(大是文化出版)。目前任教於東華大學通識中心,以「身體實驗室」概念,於花東縱谷探索空間、身體、聲音與藝術。
icon_BackT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