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與恐懼同行?

          最近因為COVID-19肆虐全球,每天多了一齣連續劇要追,主角是時中部長,內容則是今天的確診人數和感染原因,隨著新聞不停的播報相關資訊,整個世界似乎也浸泡於恐懼、恐慌的感受中,這樣的感受並不舒服,但也並非全然無益,從另一個層面來看,恐懼的感受確實讓我們更警覺、更團結,以至於能夠在全球爆發後的幾個月內,台灣能勇敢的說#Taiwancanhelp。1929年美國生理心理學家Walter Cannon提出「戰或逃反應(fight or fight)」指出當面臨壓力情境時,身體的交感神經與內分泌系統開始運作,促使個體感受到恐懼、緊張等情緒,使人類能夠做出迎戰或是逃跑的反應,有助於從可能的發生的危險中逃離抑或是更努力面對、解決困境。

          而在面對考試或是任何壓力的你,可能也常常會陷在懷疑自己的能力、擔心使身邊的人失望、事情最後的結果否定了自己的努力等等的想法中,產生恐懼、無助的感受,連帶行為也受到負面情緒感受左右,而離理想中的自己、生活更遠。也許我們不能阻止別人對自己有期望,但好消息是那些負面想法所帶來的恐懼、害怕感受最後會成為阻力或助力,仍然受到你的選擇決定。

          這讓我想起一個我非常喜歡的概念-接受與承諾治療(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, ACT)中的核心價值(Value),鼓勵人要知道自己生命各領域的核心價值,並且據此選擇做出符合自己核心價值的行動,核心價值就像一個指南針,指著你理想生活的方向,帶著你完成一個一個靠近理想方向的任務,任務可以被完成,而核心價值則永無止盡。舉例來說,面對全球的嚴峻疫情,時中部長可能也會擔心台灣的疫情和國外一樣失控,然而假設他在工作領域的核心價值是守護國人健康,他也能在害怕、擔憂的狀況下,選擇持續做出許多有益於疫情防堵的決策,帶領台灣醫療團隊、國人持續完成一次次確診數量降低的目標,往更健康的方向前進。

          釐清核心價值的方式有很多,若你擅長以與自己對話的方式來找,邀請你簡單的試試看:找一個舒適安全的空間安靜下來思考,也許會有很多想法跟負面的聲音在這個安靜的時刻干擾你,但沒有關係,讓我們試著告訴自己:「我知道我現在有很多負面的想法,也感到害怕,這不一定是不好的,感受到的強度也不總是那麼強。而現在我想要問問自己,在工作這個領域上,我希望十年後成為怎樣的人(目標)?這個目標背後的意義是什麼(價值觀)?我可以做哪些事情離這個價值觀更靠近?」

          了解自己的核心價值觀並不容易,它也不是一個魔術,無法立即解決難受的感覺或是困境,但卻能幫助我們了解手中所做之事的意義,透過那些或大或小能做到的事情,朝著自己理想的生活前進。而我想勇敢就是這樣,我知道恐懼、害怕的感覺仍然存在,且來來去去,但我卻能負重前行,依循我內心真正的渴望做出每個決定,而每個決定又使我更靠近我的內心。

icon_BackT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