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心與坐忘,培養專注力


文/陳威伸 NLP行者
EQ作者丹尼爾.高曼,二十多年前寫下「情緒商數」這書後,聲名大燥,
也建立了他個人在這領域的權威性。
多少後進學者或專業人士的跟進,讓「情商」的概念與實用,遍地開花,造福多少人。


五年前,他出了”專注的力量”乙書,又再度掀起一片爭相搶購的狂潮,讓世人對這議題有了深度的瞭解與重視。一時間風起雲湧,引起了多少的研究與探討。


其實這相關概念與探討,早在我國禮記/大學中,已有論及。其原文摘錄為” 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後能靜,靜而後能安, 安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終始,知所先後,則近道矣…”幾乎已點出,所有成功者背後的,思慮過程與方法。它的要點就是,要能止歇萬般的疑慮與雜念,當內心靜了、安頓了,不再瞻前顧後了,才能去考慮與過濾,事情的各種利弊得失,而得到當時最佳選擇。



此中最大竅門,也是一般人,道理雖然懂了,但還是做不到的最大窘境,就是”如何止,如何靜”。如何止,如何靜,最大的目的是要使心識產生專注力。


專注力有了,則知所進退。可產生無堅不摧,無敵不克的力量。那”專注力”是什麼? 怎麼可詳細認知與運用?

在上述”專注的力量”書中,也提到專注力有兩種型式。


一種是封閉式的專注。

如同我現在在寫文章,或許外頭風吹雨打,人聲雜沓,但我都能收心於文章的脈絡,並能安心持續撰寫。


這就是一種封閉式的專注。也像我要參加大考了,我要準備上台做簡報了…這些情境,都需要封閉式專注的能力,才能做好。如像俗話說的 ”小和尚唸經,有口無心”,這就不是專心了。玩笑的說,現在年青人一面走路,一面滑手機,無視路人或行車,這也是一種封閉式的專注。



另一種專注是”開放式專注”。

也就是他的專注力,不是只在一個點上,而是同時注意到週遭的事事物物的流轉變動上。


如同百貨公司各樓層的保全人員。一人同時注意樓面的好幾家店面安全。但是他不會只專注一家,而是以一種冷眼旁觀的方式,注意這樓面的所有可疑狀況。也只能這樣子。如要他同時注意所有店家客人進出情況,可能不多時,他就耗盡精力了。只能不斷冷眼掃描,當掃描到一不尋常人、事、物出現時,他才專注在那家店家的情況。這時,他注意力,當然就轉到封閉式專注的模式了。


又如股市作手,除了不時注到自己在操作的股票的起伏、進出量,同時,也要能注意到大盤的整個起伏,或其它足以影響大盤的各種因素的變化。如各大國的股市起伏,或某產業大腕剛剛說話的影響…。這就是開放式的專注力。


剛說這麼多,就是要大家在取得專注力後,也要注意,專注力是有不同模式的,才不至於,好不容易修練得這專注力了,以為只是投注在眼前的事,就叫專注,那就謬矣。


這練習或取得法,在中國這文明古國,當然有很多修練法的。甚至在NLP裡,也有怎麼幫人或自助,進入止、靜的狀態,而可有很好的專注力。今天就先說中國傳統的靜心法。


想靜,就要能先止息。古籍上有記載:繫念一處謂之「止」,止極而虛謂之「靜」。此時,萬般皆寂靜,只有一息尚存。所以,開始時以專注在呼吸的氣息進出上。現介紹一佛家靜常用的技法---「數息法」。即,端坐後,閉目絕聽,只注意在呼吸的進出上。吸滿後吐氣,吐氣盡後,心裡數一,才吸氣。再一循環時,吐完氣心裡數二,如此心數到十,然後,又從頭來,即第一次吐氣盡後又心裡數一,如此循環不已。心只系念在氣息的進出上。每次吐完氣就數數。直到念頭幾近於沒有。就已定下來了。


怎麼練習這止、靜,以取得專注力?


這練習或取得法,在中國這文明古國,當然有很多修練法的。甚至在NLP裡,也有怎麼幫人或自助,進入止、靜的狀態,而可有很好的專注力。今天就先說中國傳統的靜心法。


想靜,就要能先止息。古籍上有記載:繫念一處謂之「止」,止極而虛謂之「靜」。此時,萬般皆寂靜,只有一息尚存。所以,開始時以專注在呼吸的氣息進出上。



現介紹一佛家靜常用的技法---「數息法」。

  • 端坐後,閉目絕聽,只注意在呼吸的進出上。
  • 吸滿後吐氣,吐氣盡後,心裡數一,才吸氣。
  • 再一循環時,吐完氣心裡數二,如此心數到十。
  • 然後,又從頭來,即第一次吐氣盡後又心裡數一,如此循環不已。
  • 心只系念在氣息的進出上。
  • 每次吐完氣就數數。直到念頭幾近於沒有。就已定下來了。


這兒的數息,常有人會數到錯亂,或空掉。醒來,就重新由一再數起也。如此循環不已。直到靜到不想再數,此時的心,應是靜到極緻了。記得這感覺,或設一心錨---左手前三指一掐,穩定後,放開手指,起坐。做別的事去。如下回還要再練靜心時,當準備好時,三指再一掐,讓那上次身體記憶記下的感覺再出現,就可再次練數息了。


此數息法,開始時,只要一天兩次,一次至少二十分鐘。一般而言,三個月應可有小成。即,只要三指一掐,心就很快進入專注的狀態了。然後,就可去做一些比較燒腦的事了。

#LifeCoach
#溝通
icon_BackToTop